您在这里:
官方发布 新闻中心 健康之声
Blood(IF=21)丨突破血液肿瘤耐药难题:新一代BCL2抑制剂sonrotoclax的研究进展
Blood(IF=21)丨突破血液肿瘤耐药难题:新一代BCL2抑制剂sonrotoclax的研究进展
INTRODUCTION•✦研究介绍✦•研究背景BackgroundBCL2蛋白:首个被确认的内在凋亡调节蛋白,其过度表达与多种血液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BCL2介导的凋亡信号通路的阻断对癌细胞的存活是有益的;因此,通过小分子抑制剂破坏BCL2与促凋亡蛋白之间的关联以促进凋亡,长期以来一直是癌症治疗的一个有吸引力的策略。 Venetoclax:作为首个BCL2抑制剂,它破坏了BCL2与促凋亡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恶性细胞的凋亡。Venetoclax是复发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主要手段,并且在多项临床试验中正在被研究用于治疗各种癌症,但耐药性问题限制了其应用。研究目的Objectives在用Venetoclax治疗后复发的患者中,经常观察到BCL2的G101V突变,并且可以通过干扰化合物结合来克服Venetoclax的耐药性。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下一代BCL2抑制剂以克服药物耐药性。在本研究中,作者发现sonrotoclax,一种强效且选择性的BCL2抑制剂,在各种血液癌细胞中展现出比Venetoclax更强的细胞毒性,并且在多种血液肿瘤模型中对肿瘤生长的抑制更明显。METHODS•✦研究方法✦•研究亮点1蛋白质纯化(Protein purification):人类BCL2蛋白被表达并纯化,所有突变体通过定点突变系统生成,并通过与野生型BCL2相似的方法进行纯化。2表面等离子共振(SPR,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在Biacore 8K系统上进行SPR实验,测量sonrotoclax和venetoclax对His标签BCL2及其变体的结合动力学。使用HBS-N缓冲液,通过调整pH和离子浓度,以特定流速使药物在传感器芯片上流动,计算KD值。3细胞活性测定:使用CellTiter-Glo试剂检测细胞活性。细胞经化合物处理后,加入试剂混合并孵育,以产生量化ATP和细胞数量的发光信号。IC50值通过GraphPad Prism软件分析得出(Figure 1)4异种移植模型(Xenograft model):购买了雌性NCG小鼠,将肿瘤细胞注射至其右侧腹部,根据肿瘤大小和体重进行分组。分组后,小鼠每天接受venetoclax或sonrotoclax的口服治疗,药物溶于特定比例的丙二醇、聚乙二醇和乙醇。定期测量肿瘤大小和体重,评估治疗效果。研究期间,监测小鼠的临床反应,并用统计方法比较两种药物对肿瘤体积的影响。Figure 1. Sonrotoclax is a second-generation BCL2 inhibitor with superior potency and selectivityFigure 2.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CL2 and sonrotoclaxFINDINGS•✦研究发现✦•基本信息描述1晶体结构分析:通过晶体结构分析揭示了sonrotoclax通过新的结合模式克服G101V突变引起的venetoclax耐药性;由于G101V突变,E152的侧链旋转,这影响了venetoclax的结合,导致药物亲和力下降,从而引起对venetoclax的抗性。然而,sonrotoclax由于其与BCL2的结合方式不同,似乎不受这种构象变化的影响,因此能够保持对G101V突变体的高亲和力(Figure 3)2Sonrotoclax在不同的血液癌细胞和异种移植模型中展现出比venetoclax更强的效力2.1细胞活性比较:研究者比较了sonrotoclax和venetoclax在RS4;11细胞中破坏BCL2:BIM复合体的能力。结果显示,sonrotoclax的IC50值为3.9 nM,比venetoclax强约5倍。2.2 细胞凋亡标志物:Sonrotoclax在诱导细胞凋亡标志物方面比venetoclax有效6到10倍,包括caspase激活、磷脂酰丝氨酸外化和sub-G0/G1期DNA积累。2.3 跨细胞系的细胞毒性:在多种淋巴瘤和髓系白血病细胞系中,包括MV4-11(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AVER-1(套细胞淋巴瘤[MCL])和Toledo(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sonrotoclax显示出比venetoclax更强的细胞毒性。2.4 机制研究:使用对BCL2抑制敏感的KMS-12-PE细胞进行的机制研究表明,凋亡下游介质BAK和BAX的缺失,使得sonrotoclax和venetoclax都无法杀死细胞。这表明两种化合物都通过靶向BCL2介导的抗凋亡途径来杀伤细胞。2.5 体内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在RS4;11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中评估了sonrotoclax的体内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单剂量治疗后,sonrotoclax在肿瘤中诱导的caspase-3裂解比venetoclax更强,表明sonrotoclax在体内诱导细胞凋亡的效力更强。2.6 疗效研究:每天口服sonrotoclax低剂量5 mg/kg在治疗后第14天产生了98%的肿瘤生长抑制(TGI)率,显著高于相同剂量的venetoclax(67%);在15 mg/kg的更高剂量下,venetoclax最初导致肿瘤迅速缩小,但在治疗21天后肿瘤复发。相比之下,sonrotoclax不仅显著抑制了肿瘤生长,还将肿瘤复发延迟到第39天(Figure 4)2.7 组合疗法的潜力:sonrotoclax与第二代BTK(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zanubrutinib的组合,在JeKo-1异种移植模型中显示出比单一药物更强的抗肿瘤活性,表明sonrotoclax在组合疗法中的潜在应用。Figure 3.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BCL2 G101V mutant in complex with sonrotoclaxFigure 4. Sonrotoclax is more efficacious than venetoclax in both cancer cells and xenograft mouse modelsDISCUSSION•✦研究讨论✦•研究意义1克服耐药性:sonrotoclax为克服venetoclax耐药性提供了新的策略,尤其对G101V突变的BCL2具有显著效果。2治疗潜力:作为潜在的第二代BCL2抑制剂,sonrotoclax在治疗其他BCL2变异体的血液肿瘤方面也展现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PROFILE刘雪松上海科技大学研究方向:肿瘤分子遗传与免疫基因组学 研究内容: 实验室方向是从基因组DNA变异角度研究肿瘤发生以及演化的规律,寻找预测肿瘤临床表现的标志物,并设计针对性的治疗策略。参考文献[1] Sonrotoclax overcomes BCL2 G101V mutation–induced venetoclax resistance in preclinical models of hematologic malignancy[J].Blood, 2024, 143(18):1825-1836. DOI:10.1182/blood.2023019706.END文案 | Mehta排版 | Mehta审核 | Mehta发布|姜笑南世界生命科学大会RECRUIT关注我们,获取生命科学学界前沿|促进更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业界前沿|促进更快的产品创新与应用政策前沿|促进更好的治理实践与发展
2024-06-28
Cell(IF=45.5) 丨被晒死的细胞?揭示紫外线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
Cell(IF=45.5) 丨被晒死的细胞?揭示紫外线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
图1INTRODUCTION•✦研究介绍✦•研究背景Background紫外线(UV)辐射对细胞有多种危害:会损害DNA,引发DNA损伤反应(DDR);会损伤细胞膜,引起细胞膜的氧化应激;同时也会损害RNA,触发转录组范围的核糖体碰撞并引发核糖毒性应激反应(RSR)。细胞的生存能力,与其本身在变化的环境中的反应能力息息相关。细胞对环境扰动的反应依赖于调节基因表达和激活应激反应程序,以恢复体内平衡的信号级联反应。当压力无法解决时,就会触发程序性细胞死亡,以防止功能失调的细胞对生物体造成伤害。此前,紫外线辐射诱导的DDR 和 RSR 对确定核酸损伤后细胞命运的相对贡献尚不清楚。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在《Cell》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阐明了UV辐射导致细胞死亡的机制,即通过激活RSR中的ZAK激酶,而不是传统的DDR途径。(图1)研究意义Significance研究人员使用时间分辨的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化学遗传学、单细胞成像和生化方法来创建响应紫外线损伤的细胞中激活信号转导事件的时间图谱。确定了调节 ZAK 介导的细胞凋亡的两个负反馈模块:1GCN2 激酶激活限制核糖体碰撞并减弱 ZAK 介导的 RSR;2ZAK活性导致磷酸降解标记(Phosphodegron)的自磷酸化及随后的降解。这些机制将 ZAK 的活性调整到碰撞水平,以建立稳态、耐受性和死亡机制,揭示其作为核酸损伤细胞哨兵的关键作用。(图2)图2METHODS•✦研究方法✦•研究亮点1时间分辨的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细胞在UV辐射后不同时间点的磷酸化蛋白质表达变化,以揭示信号传导事件的时间动态。2化学遗传学使用小分子化合物来特异性地激活或抑制细胞内的特定信号通路,从而研究这些通路在细胞应激反应中的作用。3单细胞成像在单细胞水平上观察和分析细胞对UV辐射的响应,如核糖体碰撞和信号传导途径的激活4流式细胞术用于分析细胞周期分布、DNA含量和细胞凋亡等。5共免疫沉淀研究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复合体的形成。FINDINGS•✦研究发现✦•一、细胞对UV辐射的即时早期反应研究人员先是评估了紫外线辐射诱导核糖体碰撞的能力。与使用经典激动剂(如延伸抑制剂茴香霉素 ANS)导致的持续应激相比,UV辐射使他们能够观察细胞从短暂的核糖体应激中恢复时信号响应的时间动态。核糖体蛋白eS10泛素化增加,这是核糖体碰撞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UV辐射后,ZAK激酶的激活以及随后p38和JNK的激活,是早期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凋亡的关键驱动因素。通过时间分辨磷酸化和总蛋白质组学,创建响应紫外线损伤的HaCaT细胞(一种非致瘤性人角质形成细胞系)中全磷酸化事件的时间图谱,研究人员观察到UV辐射诱导的核糖体碰撞在几分钟内累积,并在几小时内被清除。紫外线应激细胞中 p38、JNK 和 DDR 激酶的顺序激活,强调了核糖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在最早的紫外线反应中占主导地位。(图3)图3.对紫外线辐射的即时早期反应主要是由核糖体介导的信号传导二、ZAK和GCN2决定了早期磷酸化蛋白组研究人员研究了 ZAK 和 GCN2 对紫外线处理后磷酸化蛋白质组重塑的贡献。通过在ZAK基因敲除(ΔZAK)和野生型(WT)MCF10a细胞中进行磷酸化和总蛋白组学分析,鉴定了大量依赖于ZAK的磷酸化事件,这些磷酸位点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这些发现揭示了ZAK在UV诱导的RSR中的中心作用,并且ZAK介导的信号传导驱动了UV下游的大多数即时早期RSR响应。通过GCN2敲除(ΔGCN2)和WT MCF10a细胞中的磷酸化和总蛋白质组学分析,鉴定UV处理后的GCN2底物。GCN2的缺失导致eIF2a激酶的磷酸化水平降低,这表明GCN2在UV应激下对eIF2a激酶活性至关重要。GCN2的活性还与mTOR活性的调节有关,mTOR是一种蛋白质激酶,它在细胞内扮演着关键的调节角色,控制着许多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的生长、蛋白质的合成、细胞代谢以及对营养和能量状态的响应。mTOR是mTOR信号通路的核心组成部分,该通路在细胞应激反应和细胞周期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GCN2的缺失导致mTOR活性增加,这可能与细胞对UV应激反应的增强有关。(图4)图4.ZAK和GCN2活性决定了细胞对紫外线介导的核毒性应激反应的早期磷酸蛋白组三、ZAK 途径介导UV细胞凋亡使用生化和免疫荧光实验,研究人员发现ZAK抑制阻止了UV诱导的p38和JNK的磷酸化,而不影响CHEK1的磷酸化。此外,使用ZAK或DDR抑制剂预处理的细胞在UV辐射后的细胞死亡测量结果表明,ZAK抑制完全逆转了细胞凋亡,而针对CHEK1、ATR或ATR和ATM的抑制剂则没有这种效果,说明ZAK通过RSR驱动早期细胞凋亡,以响应UV。(图5)图5.紫外线导致的细胞凋亡反应是通过ZAK而非DDR途径介导的四、GCN2防止ZAK介导的细胞凋亡在GCN2基因敲除的细胞中,UV辐射后核糖体碰撞的积累导致ZAK活性的持续增加,从而增强了JNK信号的激活。活细胞成像显示,这种增加的JNK活性与GCN2缺失细胞中增加的细胞凋亡有关。这些结果支持了一个模型,其中 GCN2 激活限制了碰撞核糖体在受损 mRNA 上的积累,并通过减弱 ZAK 介导的 JNK 信号转导来限制细胞凋亡。(图6)图6.GCN2通过限制核糖体积累阻止ZAK介导的细胞死亡五、ZAK自磷酸化调节及其降解ZAK的某些磷酸化位点在UV辐射后迅速变化,并与β-TrCP识别的磷酸降解子序列相匹配,导致ZAK通过CUL1-RBX1-SKP1(CRL1)泛素连接酶复合体的降解。β-TrCP是CRL1泛素连接酶复合体的底物适配器,负责促进特定磷酸化底物的蛋白酶体降解。这种自我磷酸化事件在信号终止中起着关键作用,ZAK的降解限制了JNK的持续激活,从而防止了过度的细胞凋亡,并可能促进了细胞对持续应激的耐受性。(图7)图7.ZAK自磷酸化调节核糖体解离和随后的降解通过使用不同的ZAK变体,包括野生型、激酶失活型和特定磷酸化位点突变型,研究人员观察了这些变体在UV辐射或核糖体碰撞诱导的应激条件下对细胞凋亡和耐受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支持了ZAK降解在调节细胞凋亡和耐受性中的关键作用。ZAK降解的长期影响也在细胞增殖实验中进行了评估。观察经ANS预处理后,ZAK野生型和磷酸化位点突变型细胞在随后的UV辐射下的增殖能力。结果表明,ZAK的降解对于细胞在持续应激条件下的长期存活和增殖同样重要。(图8)图8.在持续的核糖毒性应激条件下,ZAK降解限制细胞凋亡并诱导耐受性以上揭示了ZAK作为细胞应激响应中的一个关键调控节点,通过其自我磷酸化和降解过程,影响细胞的生存和死亡决策。DISCUSSION•✦研究讨论✦•研究局限性1GCN2与mTOR活性调节的机制不明确:尽管研究指出GCN2通过磷酸化eIF2α来抑制mTOR活性,但具体的机制,尤其是在UV辐射后的快速响应中,尚不清楚。2不同细胞类型的影响:不同细胞类型可能因ZAK表达水平、降解速率和蛋白合成负载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凋亡触发阈值,这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更详细的探讨。3RSR诱导的凋亡在临床治疗中的潜在影响:研究提到的RSR诱导凋亡可能对避免UV暴露后的癌变至关重要,但如何在临床上利用这一机制来提高治疗效果或减少不良反应,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小结Summary本研究揭示了紫外线诱导的核糖体碰撞中调控ZAK活性的分子机制。ZAK触发细胞即时早期反应,重新配置全局磷酸化蛋白组。通过 ZAK 的 RSR 信号转导,而不是 DDR 信号转导,负责响应 UV 的早期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停滞。两种负反馈机制调节紫外线照射后的RSR:①GCN2激活通过减少对受损mRNA的碰撞来限制ZAK的活性;②ZAK中一个保守磷酸化的自磷酸化促进其降解。缺乏以上任何一种机制都会增加紫外线照射细胞的凋亡。参考文献[1] Sinha, Niladri K., McKenney, Connor., Yeow, Zhong Y., Li, Jeffrey J.,  & Nam, Ki Hong.. (2024). The ribotoxic stress response drives UV-mediated cell death. Cell. PROFILERachel Green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兼主任The Green Lab的工作重点是了解核糖体如何在分子水平上发挥作用,以及其活性的变化如何导致mRNA质量控制和细胞应激反应的诱导。正在进行的大部分工作都集中在核糖体碰撞在激活信号通路(如综合应激反应 (ISR) 和各种 MAP 激酶级联反应)中的重要性。END文案 | 姜笑南排版 | 姜笑南审核 | 姜笑南发布|姜笑南世界生命科学大会RECRUIT关注我们,获取生命科学学界前沿|促进更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业界前沿|促进更快的产品创新与应用政策前沿|促进更好的治理实践与发展
2024-06-28
纵观医学摇篮:2024医学院校“国内外”最新排名!
纵观医学摇篮:2024医学院校“国内外”最新排名!
2024医学院校国内外最新排名2024年“中国医学院校排行榜”“中国医学院校排行榜”目前由“医学界”平台主持,在搜集医学院特有的硬性指标数据的同时,利用“医米调研”的调研平台优势,突出“声誉”方面的调查研究,做好毕业生评价与同行评价等软性指标的制定和数据采集。本次排行榜不包括药科类和中医药类院校,仅涵盖西医院校。全国目前有超过300所高校设有医学专业,其中92所是综合类或理工类高校下设的医学院。独立设置的医药类本专科院校共有225所,包括85所公办本科、25所民办本科、90所公办高职高专和25所民办高职高专。中国医学院校排行榜指标体系向上滑动查看全部中国医学院校排行榜TOP100向上滑动查看全部“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是由英国教育咨询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QS)发布的年度全球大学排名。QS成立于1990年,是全球领先的高等教育分析机构之一,其排名系统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认可度。QS世界大学排名评估指标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学术声誉:通过全球学术调查,收集学者对大学学术表现的评价。2雇主声誉:通过全球雇主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雇主对大学的看法。3师生比例:反映教学资源分配和学生受关注程度。4引用次数:衡量学术研究的影响力,通过计算每位教师的研究论文被引用的次数。5国际教师比例:反映大学教师的国际化程度。6国际学生比例:反映大学学生的国际化程度。QS排名通过综合这些指标来评估全球大学的综合实力,并进行排名。除了整体排名,QS还提供不同学科领域的排名,如工程与技术、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等。生命科学与医学榜单前十向上滑动查看全部生命科学与医学中国地区榜向上滑动查看全部来源:[1] 医学界 | 医学院校谁家强?医学界2024中国医学院校综合实力排行榜出炉[2]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4: Top global universities文案 | 杨青林排版 | 杨青林、姜笑南审核 | 杨青林发布|姜笑南世界生命科学大会RECRUIT关注我们,获取生命科学学界前沿|促进更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业界前沿|促进更快的产品创新与应用政策前沿|促进更好的治理实践与发展球分享球点赞球在看
2024-06-27
PNAS(IF=9.4)丨Lecanemab阻断Aβ/纤维蛋白原复合物对血栓和突触毒性的影响
PNAS(IF=9.4)丨Lecanemab阻断Aβ/纤维蛋白原复合物对血栓和突触毒性的影响
INTRODUCTION•✦研究介绍✦•研究背景Background阿尔茨海默病(AD),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大脑中淀粉样蛋白-β(Aβ)沉积和血管功能障碍,包括血脑屏障的破坏。这导致血液蛋白质如纤维蛋白原渗入大脑。纤维蛋白原与Aβ的相互作用会恶化AD中的血栓形成和脑血管途径。Lecanemab是一种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AD的抗体疗法,能清除大脑中的Aβ斑块并减缓认知衰退。然而,关于Lecanemab的作用机制知之甚少。研究目的Objectives该研究旨在探索Lecanemab如何阻止Aβ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以及它对Aβ诱导的突触毒性的影响。理解Lecanemab作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的可能保护机制。METHODS•✦研究方法✦•1使用生物素化的Aβ42原纤维与纤维蛋白原进行结合实验,评估Lecanemab的阻断效果。2分析Lecanemab对Aβ42/纤维蛋白原介导的延迟纤维蛋白溶解和血栓结构异常的影响。
3小鼠器官切片培养中研究Lecanemab是否能减轻Aβ42/纤维蛋白原引起的突触损伤。
FINDINGS•✦研究发现✦•1Lecanemab剂量依赖性地阻止Aβ42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而人类IgG无此效果。(图1)2Lecanemab恢复了Aβ42引起的延迟纤溶,改善了由Aβ42导致的血液凝块结构异常。(图1)3Lecanemab修复了Aβ42对纤维蛋白组装的缺陷,减少了由Aβ42引起的纤维蛋白束变薄和不正常聚集。(图1)4在体外实验中,Lecanemab抑制了Aβ42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当与Aβ42原纤维一起添加到正常人体血浆中时,Aβ42无法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图2)5在小鼠器官切片培养的研究中,Lecanemab能够解离Aβ/纤维蛋白原复合物,防止纤维蛋白原加剧Aβ诱导的突触毒性。(图2)图1图2DISCUSSION•✦研究讨论✦•研究展示了Lecanemab如何阻断并解离Aβ/纤维蛋白原复合物,保护血管和突触功能。揭示了Lecanemab可能减缓AD进展的潜在保护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研究者使用了高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脊液中浓度的lecanemab。这可能会影响其在体内解离Aβ/纤维蛋白原复合物以及清除这些复合物的效力的评估。此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lecanemab在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和患者中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在减轻Aβ/纤维蛋白原诱导的突触毒性方面的具体机制。还应考虑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纤维蛋白(原)进入脑实质的神经退行性影响,这可能需要结合使用lecanemab和其他针对纤维蛋白或相关靶点的疗法来制定更有效的联合治疗策略。参考文献[1] Singh PK, Simões-Pires EN, Chen ZL, Torrente D, Calvano M, Sharma A,Strickland S, Norris EH. Lecanemab blocks the effects of the Aβ/fibrinogen complex on blood clots and synapse toxicity in organotypic culture.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4 Apr 23;121(17):e2314450121. doi: 10.1073/pnas.2314450121.Epub 2024 Apr 15. PMID: 38621133; PMCID: PMC11047064.PROFILEDr. Erin H. NorrisPatricia and John Rosenwald Laboratory of Neurobiology and Genetics 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诺里斯博士是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神经生物学与遗传学实验室的研究副教授。她主要研究血管功能障碍在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将其用于开发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方法。END文案 | 李    蔓排版 | 李    蔓审核 | 李    蔓发布|姜笑南世界生命科学大会RECRUIT关注我们,获取生命科学学界前沿|促进更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业界前沿|促进更快的产品创新与应用政策前沿|促进更好的治理实践与发展
2024-06-27
Lancet子刊(IF=44)丨双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能否手术治疗?
Lancet子刊(IF=44)丨双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能否手术治疗?
INTRODUCTION•✦研究介绍✦•研究背景Background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性高血压形式,约6%的内分泌性高血压患者中发现。并且通常伴有常规降压方案难以控制的显著高血压。单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主要由醛固酮腺瘤引起(约30%),患侧肾上腺切除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预后良好。双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治疗上使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进行药物治疗,但高剂量时患者耐受性差。研究目的Objectives评估肾上腺手术对双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是否获益。对双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医疗处理限制了对潜在组织病理学的了解。同时评估切除的肾上腺的组织病理学,以深入了解与可通过手术治疗的双侧疾病形式相关的肾上腺皮质病变。METHODS•✦研究方法✦• 研究队列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18日至2021年3月11日期间在(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六个转诊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56名双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资料。(图1)图1.56名患者分别接受了单侧肾上腺手术(43例)或双侧肾上腺手术(13例)。单侧手术多采取全肾上腺切除术进行,选择切除的腺体与肾上腺静脉采样确定的主导醛固酮分泌腺体一致。双侧手术的方案是单侧全肾上腺切除术和对侧部分肾上腺切除术,或双侧部分肾上腺切除术。没有进行全双侧肾上腺切除术。对于部分肾上腺切除术,选择切除的肾上腺部分基于节段性肾上腺静脉采样指数或肾上腺CT扫描结果。FINDINGS•✦研究发现✦•研究结果:双侧手术后有4名(31%)患者出现了肾上腺功能不全,而单侧手术后没有患者出现这种情况。3名(23%)患者需要短期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持续时间少于12个月)(其中一名患者在一侧全肾上腺切除术和对侧部分肾上腺切除术后,两名患者在双侧部分肾上腺切除术后)。第四名患者(8%)在双侧手术两年后(单侧全肾上腺切除术和对侧部分肾上腺切除术)仍需补充糖皮质激素。单侧或双侧手术的其他患者中没有报告其他不良事件,30天死亡率为零。50名(89%)患者进行了6至12个月的随访(单侧手术后的43例中有37例[86%] vs. 双侧手术后的13例中有13例[100%]),40名(71%)患者进行了超过12个月的随访(单侧手术后的28例[65%] vs. 双侧手术后的12例[92%])。在进行了6至12个月随访的50名患者中(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四分位距8-12]),37名单侧手术患者中有30名(81%)和13名双侧手术患者中有12名(92%)观察到临床获益(完全缓解、治愈,或显著改善)。在进行了超过12个月随访的40名患者中(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四分位距24-63]),28名单侧手术患者中有22名(79%)和12名双侧手术患者中有9名(75%)观察到临床获益。对于实验室指标未完全缓解的患者,也有显著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以及抗高血压药物剂量的减少。(图2)图2双侧切除的13对肾上腺中,有10对(77%)显示出类似的组织病理学,两侧均存在相同的醛固酮分泌性病变。五对(38%)肾上腺中存在双侧醛固酮分泌腺瘤;三对(23%)中存在双侧多发性醛固酮分泌微结节;两对(15%)中存在双侧醛固酮分泌弥漫性增生。(图3)图3.研究发现:证明对双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进行肾上腺手术有良好的结果,没有重大的相关不良事件,挑战了目前常规药物治疗双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教条。DISCUSSION•✦研究讨论✦•研究局限性: 1.研究受到多个转诊中心选择的患者队列的限制,存在异质性。 2.研究样本量仍需扩大。未来研究方向:1.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如年龄、疾病严重程度、并发疾病等)来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2.考虑到手术治疗的长期效果和潜在的迟发性并发症,需要进行更长时间的随访研究来评估手术的远期益处和风险。3.增强国际间的研究合作和数据共享,以收集更广泛的样本和更丰富的数据,提高研究的统计效力。参考文献[1] Williams TA, Gong S, Tsurutani Y, Tezuka Y, Thuzar M, Burrello J, Wu VC, Yamazaki Y, Mulatero P, Sasano H, Stowasser M, Nishikawa T, Satoh F, Reincke M. Adrenal surgery for bilateral primary aldosteronism: an international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2 Nov;10(11):769-771. doi: 10.1016/S2213-8587(22)00253-4. Epub 2022 Sep 19. PMID: 36137555.END文案 | 杨青林排版 | 杨青林审核 | 杨青林发布|姜笑南世界生命科学大会RECRUIT关注我们,获取生命科学学界前沿|促进更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业界前沿|促进更快的产品创新与应用政策前沿|促进更好的治理实践与发展
2024-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