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这里:
官方发布 新闻中心 健康之声
行业丨洞察AI医疗: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行业丨洞察AI医疗: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行业动态当前人工智能(AI)的颠覆性普及与应用已经成为推动健康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PART 01AI 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影响深远,在多项研究成果中可见一斑:01数据分析与管理:大数据处理:AI可以处理和分析大量的生命科学数据,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数据。机器学习算法能识别复杂的数据模式,发现潜在的生物学关联。数据整合:AI技术能够将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整合在一起,提供全面的生物学视图。例如,整合基因组数据和临床数据,以识别疾病的生物标志物。02新药研发:药物发现:AI算法可以通过筛选化合物库,预测哪些分子可能具有治疗潜力,加速药物发现过程。虚拟筛选:使用计算机模拟进行药物筛选,减少了实验室实验的成本和时间。药物再利用:AI可以分析现有药物数据,发现新适应症,从而节省研发时间和成本。03精准医学:个性化治疗方案:AI能够分析患者的基因组数据和病历,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建议,提高治疗效果。预测疾病风险:通过分析遗传和环境数据,AI可以预测个体患某些疾病的风险,提前采取预防措施。04生物技术研究:蛋白质结构预测:如AlphaFold等AI工具显著提高了蛋白质结构预测的准确性,对理解蛋白质功能和设计新药物具有重要意义。基因编辑:AI辅助的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能够精确定位基因突变位点,提高编辑效率和准确性。PART 02一系列政策不仅为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提供了明确的发展路径,也为市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十九大以来,“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点。最新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强调了“优先发展健康战略”的重要性,并提倡“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及医防融合”的方针,进一步突显了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在2023年7月,国家卫健委联合其他五部委发布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其中包括推动医学人工智能试点项目的发展。文件中不仅提及了进一步发展医学人工智能试点的详细内容,还鼓励加快人工智能试点项目的实施进程等。01市场增长与投资:资本投入:AI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投入,推动了相关企业和初创公司的发展。市场规模:随着AI技术在药物发现、诊断和个性化医疗中的应用增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未来几年,AI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02新兴企业与并购活动:初创公司:许多初创公司专注于将AI应用于生命科学,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如AI驱动的药物发现平台和诊断工具。并购活动:大型制药公司和技术公司通过收购AI公司来增强其技术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例如,制药巨头收购AI初创公司以加速其药物研发进程。03产品与服务创新:智能医疗设备:AI驱动的医疗设备(如智能影像分析系统)在临床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数字健康平台:AI驱动的数字健康平台可以监测患者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促进患者与医生之间的互动。04监管与伦理:监管框架:随着AI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监管机构正在制定新的法规和标准,以确保AI技术的安全和有效使用。伦理考量:AI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和透明性,需通过政策和规范进行管理。PART 03最近,头豹研究院发布了名为《中国AI健康管理行业概览:以AI科技助力智能健康管理》的报告。该报告对AI在健康管理中的定义、应用范围以及产业链的各个细分市场状况进行了详尽分析,并对未来市场走向做出了预测:AI健康管理是指利用最新的信息、通讯、人工智能和生物信息技术,进行健康数据的感知、分析和整合,以及健康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健康干预4个关键环节中的所有信息以智能应对个人或人群健康需求的一种新型模式。(图:AI健康管理的定义与分类)概括来看,AI健康管理可分为三大细分市场:01慢病管理:数字技术的革新与应用慢性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以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这些疾病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与致残的重要因素。据报道,我国30~70岁人群中四大慢性病死亡人数呈不断上升态势,估计2020年死亡人数为296.1万人,2030年死亡人数将达到318.5万。这种慢性病防控严峻形势促使慢病管理市场迅猛发展。根据报告,2022年,中国AI慢病管理市场的规模预计将达到1334亿元,而到2027年,这一数字预计会增长到5114亿元,增长率高达惊人的283.4%。AI慢病管理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及智能算法为手段,对前期监控,跟踪管理及个性化慢病管理服务的诸多环节进行广泛干预,塑造价值共创的生态。比如慢病管理平台就能在各业务端口上给病人提供方便的服务,比如对健康医疗资源的查询,对个人的健康档案的管理,对电子就诊的记录等等。这一数字化慢病管理模式在促进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提升的同时,也有效地缓解了我国医疗资源短缺的现状。02老年康养:智能技术与养老服务的融合中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因此对智能养老技术的需求也相当高。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推动下,人工智能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报告揭示,在2018-2022年期间,中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从1.7亿人增加到了2.1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也从11.9%上升到了14.9%。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快速发展,AI老年康养领域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潜力。AI老年康养利用智能产品和信息系统平台作为平台,结合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广大需要健康养老和养生服务的人群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产品和服务选择。例如,AI老年康养领域的代表性产品包括可穿戴的健康管理设备、便于携带的健康监测工具以及自助健康检测工具等。目前,已有不少老人在使用这类产品来进行自我健康评估、疾病预防和医疗指导,也有很多老年人通过购买此类智能产品来实现“居家”或“社区”的远程监护功能。这批智能设备具备对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控的能力,能够提供即时的干预措施和管理方案,从而显著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03亚健康群体:AI技术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亚健康描述的是一种身体状况介于健康和不健康之间的状况,其主要症状包括活力下降、功能及适应性的减退。该研究报告明确表示,中国的亚健康人群数量众多,并且呈现出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全球处于亚健康状况的人口大约构成了总人口的75%。AI技术在亚健康管理领域的运用,主要是通过使用监控设备来提醒患者的健康状况,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指导方针和计划。例如,AI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运动、睡眠健康和饮食调整等多个方面,通过为亚健康人群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另外,伴随着如"居家运动"和"云健身"这样的新型健身方式的出现,AI技术在亚健康管理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报告揭示,在2018-2022年期间,市场规模从1.5亿元增加到6.7亿元,预测在2023-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7.6亿元,增长率为461.2%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纵观其发展轨迹,中国的人工智能健康管理行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其市场分布广泛,覆盖了大多的细分市场。根据报告内容,从2018年到2022年,中国AI健康管理领域的市场规模从原本的2937.2亿元扩大到了8913.0亿元。预测在2023至2027年,该行业的市场规模会从11239.3亿元飙升至25909.0亿元。这种明显的人口增长与上文提及的慢性疾病、亚健康人群的增长和老龄化人口有密切关联。同时也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预期会推进行业的进一步壮大。AI的计算能力在行业中的份额现已达到"20%"+的新高度,AI应用在整体中的普及率预计将超过80%。特别是针对健康管理业务,预测到2027年,其AI应用在医疗咨询、消费者保健、健康方案和慢性病管理中的普及率可能分别增长到25%、75%、25%和5.3%,这预示着市场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图:中国AI健康管理行业市场规模,2018-2027E)从整体趋势分析,该报告提出,鉴于AI健康管理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多个领域的公司都陆续参与进来。展望未来,这些公司将更广泛地覆盖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实现产业的完全一体化,通过这种全程化的设计布局,有望增强它们的综合竞争力。尽管现阶段投资和融资的增长速度似乎有所下降,但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更高关心与认知,健康管理服务的市场逐渐繁荣起来,"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的领域仍然展现出巨大的盈利潜力。受到政策、技术和市场的多重影响,智能化的健康检查和AI健康保险预计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领域。PART 04结语:总的来说,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既推动了科学研究的进步,也促进了市场的发展和创新。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将在生命科学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中国AI健康管理行业正在迅速增长,吸引了众多企业和投资者的关注,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AI健康管理将为人类提供更加精准、高效、便捷的健康服务,开启智能健康管理新时代。特别是在慢性病管理、老年康养和亚健康群体这三个细分市场中,AI技术的应用将极大推动健康管理服务的创新和优化,助力实现全面健康目标。信息来源:健康界头豹研究院END文案 | 姜笑南排版 | 姜笑南发布|姜笑南世界生命科学大会RECRUIT关注我们,获取生命科学学界前沿|促进更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业界前沿|促进更快的产品创新与应用政策前沿|促进更好的治理实践与发展我们期待你的加入RECRUIT投稿联系:欢迎加入世界生命科学大会,探索生命医学新未来。添加微信请备注(单位-专业-姓名)
2024-07-30
ACS NANO丨1000倍信背比!近红外二区双光子激发!AIE+TICT探针实现癌症的精准成像与诊断
ACS NANO丨1000倍信背比!近红外二区双光子激发!AIE+TICT探针实现癌症的精准成像与诊断
INTRODUCTION•✦研究介绍✦•研究背景Background1. GGT检测对于癌症早期诊断的重要性癌症的早期诊断在临床肿瘤学中至关重要。即使是很小的癌症转移 (2 ~ 3 mm)都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致命威胁。然而,常用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很难检测到直径小于1cm的肿瘤。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 GGT)作为一种重要的癌症相关酶,在维持细胞氧化还原代谢稳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各种癌细胞的细胞膜上高度表达,促进肿瘤发生、进展、和侵袭。因此,准确检测GGT可大大提高肿瘤诊断的效率。2. 提高探针信背比至关重要近年来,已经开发了多种可激活的荧光探针,用于肿瘤细胞和活体中GGT的检测和成像。然而,它们的实际临床应用仍然受到低信背比(SBR)的阻碍,这主要是由于生物背景荧光过强、探针本身荧光过强、荧光团在生物体系的亮度不理想造成的。为了提高癌症的成像的信背比和精确性,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和澳门大学的研究团队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针对性解决,最终开发出一例高信背比(1000倍)的AIE探针。3. 近红外二区双光子激发策略降低生物自发荧光的干扰生物体系错综复杂,充斥着众多自发短波长荧光的内源性物质。因此,可见光激发、可见光发射的荧光探针在进行生物成像时易受到自发荧光的干扰,造成成像的分辨率降低。将激发波长红移至近红外二区 (NIR-II, 1000 ~ 1700 nm)以实现双光子成像可以尽可能地降低生物自发荧光的干扰以及提高成像深度。然而, NIR-II可激发荧光团由于其不可避免的大共轭性和高疏水性,在应用于生理环境时容易形成聚集体, 聚集过程会引起荧光猝灭效应。4. 聚集诱导发光策略提高荧光团的发光亮度聚集诱导发光 (AIE) 材料的发展为解决生物体系荧光团的荧光猝灭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AIE荧光团(AIEgens)由于受到分子内运动的限制,在非聚集状态下不发光或发光微弱,在聚集体状态下能产生高荧光发射. 此外,疏水AIEgens在生物体系中形成的有机聚集体可以克服传统染料在细胞中无规则扩散的问题,为长期跟踪提供持久稳定的荧光信号。因此,开发NIR-II可激发的双光子AIEgens在设计高信背比肿瘤成像的可激活探针方面具有巨大潜力。5. 扭曲分子内电荷转移策略实现探针理想荧光猝灭态AIE策略使荧光团在聚集体状态下呈现明亮的荧光。另一方面,探针自身在未被GGT激活前需要一个理想的荧光猝灭态。扭曲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是各种探针中常用的猝灭策略。吡啶和喹啉结构是TICT分子常用的受体。当构建此类可激活探针时,探针被激活后生成的荧光团往往具有削弱的TICT 效应,致使荧光增强,从而实现荧光的OFF-ON转变。然而,探针本身也可以形成聚集体导致严重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从而阻碍了TICT过程,造成探针本身也是明亮的AIEgens,不利于设计高信背比的可激活探针。最近的研究表明,甲氧基能有效地诱导AIEgens保持荧光猝灭态。探针设计design本文作者以4, 4-二甲氧基二苯胺为电子给体,吡啶盐为电子受体,合成了两例GGT响应探针OTBP-G和ODBP-G。与使用二苯胺作为供体的研究相比,4, 4-二甲氧基二苯胺与吡啶盐的结合可以显著地猝灭探针的荧光。尽管与水溶性ODBP-G相比,OTBP-G 相对疏水,但由于系间窜越 (ISC)过程,OTBP-G仍然保持极低的背景信号。这种TICT和 ISC过程的协同效应可能是由OTBP-G中有效的电荷分离引起的。经GGT水解后,两种探针可分别生成 NIR-II可激发的AIEgens OTBP和ODBP。更重要的是,由于释放的荧光团OTBP 具有更强的AIE效应,OTBP-G具有更高的荧光增强比例, 其识别GGT后产生的荧光团的荧光发射比OTBP-G的背景信号亮1000倍。(图1)图1 探针的设计与生物应用概念图RESULTS•✦研究结果✦•基本信息描述1.探针OTBP-G在体外能够以高信背比响应GGT探针OTBP-G在 DMSO 溶剂中几乎没有荧光发射,但在加入水后,其荧光发射也没有明显增强,表明 TICT 效应成功地抑制了其荧光发射。OTBP-G无论作为单分子还是聚集体,其荧光信号都可以忽略不计。与荧光团OTBP聚集体相比,OTBP-G探针的荧光强度减弱约1000倍,表现出超高的OFF/ON效应。(图2)图2 荧光团的光物理性质OTBP-G在GGT酶的催化下可以生成相应的AIE荧光团OTBP,并发出明亮的荧光信号。在0 ~ 25 U/L范围内,650 nm处的荧光强度与GGT浓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OTBP-G的检出限为0.54 U/L, 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通过动力学计算得到OTBP-G的表观Km为5.84 μM,在已报道的探针中较低。(图3)图3 探针的光谱响应表现2. OTBP-G可以在体外区分癌细胞和正常细胞探针OTBP-G在GGT高表达的肿瘤细胞(HepG2、4T1细胞)中表现出明显的荧光增强效应,而 GGT 低表达的正常细胞(HUVEC、NIH-3T3细胞)则没有明显的荧光信号,表明探针均可以区分癌细胞与正常细胞。此外,OTBP-G可以在共培养环境中区分 GGT 高表达的癌细胞(4T1细胞)和 GGT 低表达的正常细胞(NIH-3T3细胞)。图4 探针在体外区分正常细胞和癌细胞3.OTBP-G 在小鼠血管中快速激活最初,血管显示出最小的背景自身荧光。然而,静脉注射OTBP-G 后60秒左右,血管造影变得清晰可见。在300s 的过程中,荧光强度逐渐增加。在300s时,SBR达到392。荧光信号在注射后30min达到峰值,SBR超过400。(图5)图5 OTBP-G 在小鼠血管中的成像表现4. OTBP-G 清晰地显示原位乳腺癌部位为了探索OTBP-G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的潜力,作者首先使用原位乳腺癌模型对探针进行了评估。与传统的皮下肿瘤模型相比,原位肿瘤模型可以更好地模拟原始肿瘤微环境,对实际应用具有较高的代表性。结果显示,OTBP-G探针在瘤内注射后可快速、清晰显示肿瘤生长部位,而在健康小鼠中,皮下注射OTBP-G后没有观察到明显荧光信号。此外,在肿瘤切片中,OTBP-G 的荧光强度在 GGT 抑制剂处理后显著降低,证明了探针对GGT的特异性检测与成像。(图6)5.OTBP-G 可以检测到早期肺转移,早于 H&E 染色在临床肿瘤学中,发生肺转移是乳腺癌严重的预后事件。因此,早期发现肺转移可以帮助外科医生提前制定治疗方案,改善癌症治疗预后。作者利用荧光探针OTBP-G检测肿瘤转移。通过静脉注射 4T1细胞建立肺转移模型。小鼠在每次转移过程中被处死,取完整肺组织,OTBP-G喷涂并进行双光子成像。OTBP-G在转移的第3天发现肺中 GGT表达升高。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肿瘤在苏木精 和伊红染色(H&E)上尚未出现明确的症状,这表明 OTBP-G与传统方法相比,可以更灵敏地区分肺转移的过程。通过对不同时间点肺部荧光强度的统计分析,发现荧光强度与肺转移的进展呈正相关,可用于肺转移的分期。(图6)  图6 探针在原位肿瘤模型和肺转移模型中的成像表现DISCUSSION•✦研究讨论✦•研究局限性虽然 OTBP-G 探针在 GGT 检测和成像方面展现出优异的性能,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改进: 尽管 OTBP-G 具有极高的 ON/OFF 比率,但释放出的 OTBP 荧光团的荧光量子产率仍有提升空间。提高 OTBP 的荧光亮度将进一步提高探针的灵敏度。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红外二区激发的 TICT 探针,而近红外二区发射的探针在肿瘤成像方面更具优势。由于近红外二区发射探针通常具有更大的共轭结构和更差的亲水性,因此实现满意的 ON/OFF 比率更具挑战性。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优化 AIE 和 TICT 效应,以开发高性能的近红外二区发射探针。尽管 OTBP-G 在动物模型中表现出良好的 GGT 检测性能,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其在人体组织样本中的应用。 目前 OTBP-G 主要用于 GGT 的检测和成像,未来可以探索其多功能性,例如开发双锁探针,以进一步提高探针在复杂生物环境中的特异性和抗干扰能力。参考文献[1] Hanchen Shen, Lidong Du, Changhuo Xu, Bingzhe Wang, Qingqing Zhou, Ruquan Ye, Ryan T. K. Kwok, Jacky W. Y. Lam, Guichuan Xing, Jianwei Sun, Tzu-Ming Liu, and Ben Zhong Tang, A Near-Infrared-II Excitable Pyridinium Probe with 1000-Fold ON/OFF Ratio for γ‑Glutamyltranspeptidase and Cancer Detection,ACS Nano 2024.PROFILE唐本忠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理工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会士唐本忠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聚集诱导发光 (AIE): 唐教授是AIE现象的发现者,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AIE分子的设计、合成、性质和应用等。光功能材料: 致力于开发具有特定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的材料,用于光电器件、生物成像、光动力疗法等领域。纳米材料: 研究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和应用,包括纳米药物、纳米传感器、纳米催化剂等。生物成像: 开发新型荧光探针和成像技术,用于生物分子的检测、细胞成像、肿瘤成像等。光动力疗法: 研究新型光敏剂和光动力疗法,用于肿瘤治疗。目前已发表超过1500篇论文,其研究成果被引用超过11.3万次,H指数达到151。自2014年起,Clarivate Analytics将他列为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高被引学者。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7年)、何梁何利基金会的科技进步奖(2017年)等多项荣誉。目前,他担任Wiley出版社出版的Aggregate期刊的主编。END文案 | 陆细刚排版 | 陆细刚审核 | 陆细刚发布|姜笑南世界生命科学大会RECRUIT关注我们,获取生命科学学界前沿|促进更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业界前沿|促进更快的产品创新与应用政策前沿|促进更好的治理实践与发展我们期待你的加入RECRUIT投稿联系:欢迎加入世界生命科学大会,探索生命医学新未来。添加微信请备注(单位-专业-姓名)
2024-07-29
Nature丨体内单细胞CRISPR揭示肿瘤进化中不同的TNF编程
Nature丨体内单细胞CRISPR揭示肿瘤进化中不同的TNF编程
INTRODUCTION•✦研究介绍✦•研究背景Background肿瘤进化是以一个或者多个细胞的转化开始的。恶性转化之前有随机分布的癌症基因的突变,它们会导致形态正常的组织克隆扩增,但克隆转化成恶性肿瘤的机制还不清楚。虽然CRISPR筛查是研究体内克隆生长的有力工具,它们仅限于简单的读数,比如增殖,它是基于所有组织细胞种类的平均值。在正常上皮组织中遗传受干扰的克隆和肿瘤发生的监测需要可以检测基因干扰在所有细胞种类中的转录组结果的组织范围的平台。研究目的Aim为了理解克隆扩增和它在促进恶性转化中的作用,用单细胞CRISPR策略检测克隆扩增和肿瘤发生的分子过程。METHODS•✦研究方法✦•1靶基因的选择与sgRNA设计:500个sgRNA被选为初始文库。其中50个是非靶向对照gRNA。每个基因对应3个sgRNA。2CROP-mCherry载体构建:原始CROP-seq-Guide-Puro载体中的抗嘌呤霉素基因盒被替换成mCherry序列。CRISPR sgRNA效率:选11个代表高、中、低富集程度组的sgRNA,感染B6.Cas9 角质形成细胞测定sgRNA效率,由indel频率百分比表示。3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被用来检测细胞聚类中协同变化的基因模块。4Visium空间转录组被用来看肿瘤的空间结构。5免疫细胞的去除:CD4/CD8 T细胞是通过腹腔注射大鼠anti-mouse CD4/anti-mouse CD8单克隆抗体去除的。巨噬细胞是通过富强注射大鼠anti-mouse CD15抗体去除的。对照组小鼠接受大鼠IgG抗体。FINDINGS•✦研究发现✦•1.  体内单细胞CRISPR筛查为了用体内单细胞CRISPR策略监测克隆扩增,作者调整了CRISPR液滴测序(CROP-seq)系统,用mCherry使被感染的细胞能够被流式细胞仪筛选(图1a)。作者选了人类头颈鳞状细胞癌和皮肤鳞状细胞癌的150个最频繁的发生改变的基因(图1a,b)。用子宫内超声引导显微注射把慢病毒文库递送到E9.5小鼠胚胎的羊膜腔中,感染表达Cas9的胚胎单层表面外胚层,引入癌症基因的失去功能型突变。在产后4天(P4)和60天(P60),作者收集了表皮组织,分类得到mCherry阳性感染细胞,用单细胞测序(scRNA-seq)检测基因表达谱并获得sgRNA属性(图1a)。全组织包埋免疫荧光图片确认了表皮中的mCherry 阳性细胞聚类(图1c)。结果得到了P4和P60小鼠皮肤中9-10个不同的包含sgRNA的细胞种类,包括表皮干细胞(EpSCs),位于基底细胞之上的细胞(suprabasal cells),毛囊细胞,皮脂腺,T细胞和巨噬细胞 (图1d,e)。经典标记基因在相应的聚类中展现特异表达(图1g)。sgRNA在这些聚类中都被检测到(图1f)。总的来说,这个体内单细胞CRISPR策略靠结合单细胞转录组和sgRNA捕获为研究组织范围的表皮中的基因功能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图1 体内单细胞CRISPR筛查2. 克隆扩增汇聚到TNF他们计算P4和P60时间点相对于初始文库的全部sgRNA 富集水平。与人类正常皮肤的发现一致,P60表皮展现靶向Fat1, Notch1, Trp53,Notch2,Ryr3和Xirp2的sgRNA强富集(图2a)。相反,靶向癌症中15个扩增的拷贝数变异的sgRNA,比如Trp63,是在消耗最强的sgRNA中的(图2a)。这个系统层面策略使他们能够研究多个癌症基因突变共有的基因编程。为了系统性检验共有的信号通路,他们对P60皮肤细胞群体使用了WGCNA,发现由TNF信号基因模块主导,它出现在6个聚类中(图2f)。为了探究TNF信号通路是否和扩增速率有关,他们首先根据TNF EpSC基因模块表达将干扰聚类(图2g)。他们观察到以模块基因高表达为特征的聚类1和2展现出比聚类3更高的扩增速率(图2h)。为了证实汇聚于TNF信号通路,他们比较最高的5, 10 和20扩增干扰与位于平均的或最低的5,10和20干扰的基因表达,发现在每一组比较中,TNF信号通路是最富集的通路(图2i)。总的来说,作者表示尽管癌症基因参与广泛的生物学过程,形态正常上皮的克隆扩增汇聚于一条能够诱导TNF信号模块的共同通路。图2 上皮中的克隆扩增汇聚到TNF信号3. TNFR1和巨噬细胞依赖性在P60小鼠皮肤中,受体Tnfrsf1a主要表达在EpSC和凸起干细胞中(图3a)。Tnfrsf1b仅表达在T细胞中,TNF主要是由巨噬细胞分泌的(图3a)。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分析支持从巨噬细胞和T细胞到EpSC的TNF信号通路(图3a)。为了实验检验TNF信号通路是否直接介导形态正常上皮的克隆扩增,他们将Cas9小鼠与Tnfrsf1a+/− 小鼠交配,并用子宫内超声引导显微注射来靶向E9.5胚胎的150个癌症基因。然后对比野生型和Tnfrsf1a+/− 小鼠的P60皮肤的扩增速率检验哪一个癌症基因干扰展现TNFR1依赖的克隆扩增(图3b,c)。在P60时的top 20富集的sgRNAs中, 除3个以外其他干扰对于克隆扩增都高度取决于TNFR1,表明TNF信号通路在介导正常上皮克隆扩增有广泛作用(图3c)。为了探究免疫细胞作为TNF来源促进克隆扩增的程度,作者接下来研究巨噬细胞和T细胞,两者都能够表达TNF(图3a)。在靶向E9.5胚胎中的150个癌症基因后,他们从P4到P60选择性去除巨噬细胞或T细胞并检测P60时的sgRNA表现。去除巨噬细胞导致top20富集的干扰扩增速率一个小但一致的减弱 (图3f–h)。总的来说,TNFR1依赖和巨噬细胞去除的数据支持了TNF信号模块在正常上皮克隆扩增中的功能并建立了这个模块作为癌症基因突变下游的完整通路。图3 克隆扩增是通过TNF信号介导的4. 癌症中的自分泌TNF信号作者接下来探究TNF信号是否导致了从克隆扩增到肿瘤发生的转变。他们将靶向150个癌症基因的sgRNA文库注射E9.5。在P60时,他们用DMBA和TPA在克隆扩增的小鼠皮肤上诱导化学致癌12周。他们收集168个肿瘤捕获sgRNA并对mCherry阴性肿瘤细胞进行scRNA-seq分析,揭示不同的肿瘤细胞聚类,包括基底、分化和cycling肿瘤细胞。与人类皮肤鳞状细胞癌(sSCC)的报道一致,他们也观察到了一种肿瘤特异角质形成细胞(TSK),表达标记基因如Mmp9和Mmp10(图4a,b)。然后作者用互反PCA比较了P60 EpSC和肿瘤细胞,观察到TNF模块基因在肿瘤中下调(图4c,d)。然后作者研究TSK聚类,因为它的位置是在侵袭前沿,暗示它可能参与肿瘤发展。他们发现8.5% TSK聚类稳定表达内源TNF(图4e)。TNF表达和TSK标志物比如Mmp10还有TGFα和 IL-1α重合(图4c,d)。TGFα和 IL-1α之前被报道参与人类上皮细胞中TNF信号诱导的自分泌,因此肿瘤发生可能转向TNF自分泌模式。他们确认了TNF在KRT阳性基底肿瘤细胞中的蛋白表达(图4g)以及配受体相互作用的探究进一步表明可能存在TNF在TSK中自分泌(图4f)。和TNF阴性的TSK相比TNF阳性的TSK中TNF信号和EMT是最上调的,但只有3个TNF信号基因与TNF信号基因模块中的重合(原文扩展数据图6j),表明癌症相关的TNF基因编程和克隆扩增中的TNF模块是不同的。总的来说,这些发现表明在前沿的TSK中一个不同的TNF自分泌编程被诱导。Visium空间转录组显示Mmp10阳性TSK位于入侵前沿,形成入侵巢穴和在肿瘤基底的标志性入侵前沿,而Mmp10阴性TSK位于分化区域(图4h-j)。图4 癌细胞转变到TNF自分泌基因编程5. 克隆扩增和肿瘤发生为了探究克隆扩增和它在细胞转化中的作用,作者将168个肿瘤中每个肿瘤的sgRNA扩增子进行测序,计算每个sgRNA表现(图5a)。总的来说,他们发现Notch1, Fat1, Trp53, Zmat3和Ahnak在肿瘤中的表现最高(图5b)。他们然后根据归一化到P60皮肤的sgRNA表现的肿瘤sgRNA表现计算出选择分数。他们关注具有高P60或者肿瘤覆盖率的Top60干扰,观察到Zmat3, Prkdc, Myh8, Kdr, Dnah3和Ahnak展现出最高的阳性选择率(图5c),相反,Dscam, Zfhx4, Ttn和Fgf3展现最强阴性选择率,表明这些干扰反而抑制肿瘤发生(图5c)。为了评估是否共同的通路赋予易于转化的倾向,他们接下来检测了P60 EpSC中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的干扰之间的基因表达变化(图5c)。分析显示和EMT相关的通路显著富集,表明阳性选择干扰已经在P60展现出易于侵袭的特质(图5d)。作者假设在体内从克隆扩增到早期组织结构的改变可能是由上皮TNF诱导的。他们将设计的慢病毒TNF表达载体注射入E9.5胚胎使上皮细胞表达TNF。P4时表达TNF的克隆展现明确基底膜(图5i,j)。然而随着时间,TNF表达的克隆出现不正常,包括表皮过度增殖(图5g,k)和上皮内陷(图5l)。在P27小鼠中,他们观察到基底膜展现部分或者全部散布的表达TNF的克隆,导致侵入到周围组织(图5m)。总的来说,这些发现为上皮TNF基因编程足够诱导EpSC侵袭特性提供了直接体内证据。最后,为了探究TNF-TSK轴在人类SCC中的重要性,他们测试了TSK标志物是否能够将SCC病人总体生存期分层并创建了一个TSK特征,使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病人的总生存期分层(图5n)。图5 上皮TNF诱导入侵特性•✦研究讨论✦•作者建立了一个体内单细胞CRISPR平台在单细胞转录组分辨率下系统性分析150个癌症基因干扰的克隆扩增。由于自分泌TNF能够诱导EpSC和人类癌症的入侵特性,自分泌TNF可以作为肿瘤发生的一个关键过程。因此利用自分泌TNF肿瘤的特定弱点可能可以作为潜在的治疗途径和引导靶向自分泌TNF抑制剂开发。总结研究意义这个研究表明体内单细胞CRISPR在哺乳动物组织中的应用,揭示了TNF信号模块促进上皮组织克隆增生。相反,在肿瘤发生时TNF信号模块下调,而TSK转换到TNF自分泌基因编程。体内TNF基因编程能够介导入侵特性。总的来说,这个研究揭示了肿瘤进化中的不同TNF编程,强调了理解上皮中克隆扩增和肿瘤发生的关系的重要性。参考文献[1] Renz, P. F., Ghoshdastider, U., Baghai Sain, S., Valdivia-Francia, F., Khandekar, A., Ormiston, M., Bernasconi, M., Duré, C., Kretz, J. A., Lee, M., et al. (2024). In vivo single-cell CRISPR uncovers distinct TNF programmes in tumour evolution. Nature, 10.1038/s41586-024-07663-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END文案 | Linsey排版 | Linsey审核 | Linsey发布|姜笑南世界生命科学大会RECRUIT关注我们,获取生命科学学界前沿|促进更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业界前沿|促进更快的产品创新与应用政策前沿|促进更好的治理实践与发展我们期待你的加入RECRUIT投稿联系:欢迎加入世界生命科学大会,探索生命医学新未来。添加微信请备注(单位-专业-姓名)
2024-07-29
Cell丨基因治疗帕金森,精确激活 D1-MSN,逆转病理模型的核心症状
Cell丨基因治疗帕金森,精确激活 D1-MSN,逆转病理模型的核心症状
INTRODUCTION•✦研究介绍✦•研究背景Background帕金森氏症(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影响着全世界600多万人,它是由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丧失引起的,但其根本原因尚不清楚。PD症状最常用多巴胺前体左旋多巴(L-Dopa)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以恢复基底神经节(BG)运动控制通路的活性。然而,由于多巴胺受体在大脑和外周器官的广泛分布,这些药物缺乏特异性,会导致非BG药物的消耗和其他中枢和外周多巴胺系统的干扰。因此,对PD的精确治疗,能够选择性地调节PD影响的回路是非常需要的。操纵特定类型细胞的最有效和精确的方法之一是在感兴趣的组织或细胞类型中特异性表达基因编码重组酶。另一种方法采用细胞类型特异性启动子和/或增强子,但在啮齿动物和灵长类动物模型中,只有一小部分已确定的神经元启动子维持内源性基因表达模式。受能够感染轴突末端的逆行腺相关病毒(AAV)示踪剂发展的启发,研究人员认为可以构建一个靶向和调节特化投射神经元类型的无重组酶系统,包括以下组件:(1)一种逆行的AAV衣壳,可以有效地感染选定的投射神经元的轴突;(2)一种启动子和/或增强子,可以驱动目标投射神经元中有效的基因表达;(3)一种化学发生效应物,可以控制转导神经元的兴奋。重要的是,这种策略不需要基因改造,因此具有在人类临床应用的潜力。在帕金森啮齿动物中,多巴胺缺失导致直接通路活性的深度抑制,而纹状体D1表达多巴胺受体的中棘神经元(D1- msns)的靶向激活有效地挽救了核心运动症状。由于d1 - msn是唯一一种投射到黑质网状部(SNr)的主要纹状体细胞类型,因此它们是实现PD回路特异性调节方法的理想靶点。研究目的Objectives研究人员寻求开发一种无重组酶,逆行的基于aav的策略来精确分离和调节D1-MSNs作为PD的治疗方法。FINDINGS•✦研究发现✦•实验结果1d1 - msn高效逆行AAV衣壳的研制为了找到针对d1 - msn的有效逆行AAV,研究人员首先测试了当前标准逆行AAV衣壳rAAV2-retro在注入信噪比后转导d1 - msn的能力(图1A)。研究人员在C57BL/6J小鼠中初始注射的结果是raav2 - retrov - hsyn - eyfp对纹状体msn进行稀疏标记。为了提高效率,研究人员对不同血清型的AAV衣壳进行了多轮突变。首先,研究人员将多肽片段“LADQDYTKTA”及其侧翼序列与另外两个用于形成rAAV2-retro Cap蛋白的点突变一起插入到其他4种AAV血清型AAV1/5/6/8的等效位置(图1B)。除AAV5突变体外,所有修饰的AAVs都保持了传染性,但只有AAV8突变体AAV8R获得了d1 - msn逆行感染性的改善。研究人员观察到,与注射raav2 - retrohsyn -EYFP的小鼠相比,注射AAV8R-hSyn-EYFP的小鼠EYFP+ MSNs增加4.86±0.22倍(图1C和1D)。接下来,研究人员重点研究了一系列提高AAV一般感染性或逆行效率的突变。在测试的14个突变体衣壳中,AAV8R12是最有效的,与rAAV2-retro相比,注射黑素后,AAV8R12标记的msn多7.72±0.78倍(图1C和1D)。研究人员还观察到AAV8R和AAV8R12在传递到腹侧白质或外侧下丘脑后,对伏隔核的msn进行了强有力的标记,说明这些修饰的AAV衣壳能够转导msn的轴突。图1 用于D1-MSN的高效逆行AAV衣壳和稳健的MSN启动子的开发2d1 – msn强启动子的鉴定为了找到在msn中诱导高水平基因表达的启动子,研究人员分析了Allen Brain Map基因表达数据库,并鉴定出与其他BG结构相比纹状体表达高度富集的8个基因。对于这8个基因,研究人员检查了与增强子和启动子H3K4me1和H3K27ac相关的两种染色质修饰的大脑图谱。研究人员在转录起始位点周围发现了约2 kb的序列,其中H3K4me1和/或H3K27ac水平较高,并将人类基因组(hg38)等效位置的同源序列克隆到AAV主干中。注射到SNr后,在小鼠中测试了它们驱动报告基因表达的能力(图1E;表S2)。在测试的11个启动子中,与常用的启动子hSyn、EF1α和CAG (1F和1G)相比,来自GPR88基因的2259 bp启动子G88P2在msn中表达最高。然后研究人员缩短了G88P2,并制作了两个衍生物G88P3和G88P7,分别长1395和896 bp(图E),并观察到两者的活性相当。在正常递送后,由G88P3和G88P7启动子驱动的表达EYFP的病毒每只小鼠分别标记3.7±0.66 × 104和3.95±0.73 × 104 MSNs,而由hSyn启动子驱动的病毒每只小鼠标记1.61±0.16 × 104 MSNs(图1G)。与小鼠纹状体中Gpr88的内源性表达模式一致,研究人员发现静脉注射AAV-PHP后,EYFP与Drd1和Drd2共染色,但未与小白蛋白(PV)、生长抑素(SST)或ChAT共染色。eB-G88P7-EYFP交付。接下来,研究人员确定了G88启动子与AAV8R12衣壳一起递送至SNr时的表达模式。在小鼠黑质注射AAV8R12-G88P7-EYFP后,纹状体中有97.68%±0.43%的标记神经元。标记神经元分别位于信噪比区和其他上游脑区,分别为1.14%±0.16%和1.18%±0.41%(图1H和1I)。小鼠神经注射AAV8R12-G88P7-EYFP后,EYFP与Drd1或Drd2的双重标记表明,所有逆行标记的神经元均为Drd1+, <3%的神经元显示Drd2阳性免疫反应(图1J-1L)。据报道,一小部分snr -突出的msn同时表达Drd1和Drd2受体。同样,在Drd1-Cre和Drd2-Cre小鼠中同时注射AAV8R12- g88p7 - eyfp和纹状体注射AAV9-G88P7-DIO-tdTomato证实,在Drd2-Cre小鼠中,AAV8R12标记的snr靶向msn <3%为tdTomato+。总的来说,研究人员发现12.44%±2.3%的d1 - msn在注射小鼠中呈报告阳性。然后,研究人员在灵长类动物身上测试了D1-MSN逆行标记系统的有效性。将aav8r12 - g88p53 -mCherry单侧注射到猕猴(Macaca fascularis)的信噪比中,结果显示尾状核和壳核(CPu)的投射神经元得到了强大的标记,CPu中有20.55%的d1 - msn表达mCherry,其他部位的标记量很少(图2A-2D)。报告基因和DRD1或DRD2的双重标记表明AAV8R12只标记d1 - msn(图2E-2G)。总之,这些数据证明了逆行AAV衣壳和启动子组合在d1 - msn中选择性表达的能力。图2 食蟹猕猴神经注射AAV8R12后D1-MSNs的鲁棒标记3小鼠BG直接通路的化学发生操作及化学发生效应物的优化为了测试研究人员是否可以特异性调节转导的msn的活性,研究人员将AAV8R12-G88P3-HA-hM3Dq单侧注射到小鼠SNr中,该基因表达被设计药物(DREADD)效应物hM3Dq特异性激活的设计受体,并在氯氮平n -氧化物(CNO)给药时激活神经元。解剖分析显示,标记神经元大部分位于纹状体,标记神经元均为Drd1+(图3A-3C)。通过切片全细胞电压夹记录,研究人员发现在CNO给药后,AAV8R12-G88P3-HA-hM3Dq-2A-EYFP转导的msn的兴奋性增强,而不影响基础放电率或静息膜电位(图3D和S3B-S3D)。令人惊讶的是,研究人员观察到腹腔内注射(i.p)后的对抗性旋转减少。与生理盐水注射相比,CNO递送量(图3E)。这一结果表明直接通路的抑制或间接通路的兴奋,与单侧纹状体D1-MSNs激活的预测结果相反。根据观察到的逆行AAV感染模式,研究人员推断逆行性旋转可能是激活同侧SNr的结果,SNr是BG的主要抑制输出中心,局部注射的AAV轻度转导(图1H, 1I, 3A)。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证实,CNO处理后,黑质c-Fos+细胞显著增加,而生理盐水处理后则没有(图3E)。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一观察结果,在单侧神经性AAV分娩后,在同侧纹状体背内侧区域附近颅内给予CNO或生理盐水。通过这种方法,CNO而非生理盐水诱导了相反的旋转,研究人员没有观察到黑质c-Fos+细胞数量的显著变化(图3F)。此外,CNO没有引起接受神经性AAV8R12-G88P3-EYFP注射的动物的行为改变。这些结果表明,由研究人员改良的逆行aav标记的D1-MSNs的化学发生激活足以驱动小鼠的行为变化,但它们也强调了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优化研究人员的方法,以允许D1-MSNs在全身配体递送后特异性激活。为了改进研究人员的方法,研究人员试图确定一种替代的化学发生效应物,它将允许对d1 - msn进行特异性操作,并且与全身配体输注兼容。常用的gq偶联效应物引起细胞Ca2+浓度的升高,与耦合其他第二信使的DREADDs相比,gq偶联效应物在驱动神经元兴奋方面更有效。因此,研究人员想知道一种不同的化学发生效应物rM3Ds,它使用环AMP (cAMP)作为第二信使,可以有效地激活纹状体msn,是否会在全身CNO给药后激活D1-MSN而不激活神经神经元。为了验证这一点,研究人员将AAV8R12-G88P7-rM3Ds-2A-EYFP单侧注射到成年小鼠的SNr中。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ISH)分析证实,大多数标记神经元位于纹状体,所有逆行转导的神经元均为Drd1+(图3G-3I和S3 G).切片电生理记录显示,CNO给药后,标记纹状体msn的兴奋性增加,但对基础放电率或静息膜电位没有影响(图3J)。研究人员发现,腹腔和颅内(i.c)输注CNO均可诱导反向旋转,且未增加黑质c-Fos+细胞的数量(图3K和3L)。此外,CNO在接受AAV8R12-G88P7-EYFP注射到SNr的动物中没有诱导旋转行为图3 D1-MSNs的化学发生激活可驱动小鼠强健的运动行为4猕猴BG直接通路的化学发生操作尽管非人灵长类动物(NHP)模型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但神经回路标记和操作技术在这些动物中的应用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神经活动的化学发生操作,虽然不是针对特定的神经回路,已经证明了它在猕猴大脑中的有效性。为了在灵长类动物中验证研究人员的BG直接通路调节方法,研究人员将AAV8R12-G88P3-HA-hM3Dq或AAV8R12-G88P7-rM3Ds-2A-EYFP单侧注射到食食猴的信度比中。大部分标记神经元位于中央处理器,纹状体DREADD+神经元均为DRD1+(图4A-4H)。麻醉动物的电生理记录证实,CNO(而非生理盐水)输注后,中央处理器神经元活动增加(图4I-4L)。为了直接评估rM3Ds在D1-MSNs中的表达对其活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在小鼠和猕猴体内同时注射了AAV8R12-G88P7-HA-rM3Ds-2A-Cre和纹状体AAV9-EF1α-DIO-ChR2-EYFP。小鼠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和切片记录证实ChR2和rM3Ds在纹状体突起神经元中共表达,并显示标记的神经元在光照(473 nm)和CNO下均被激活。麻醉猕猴的体内光标记记录显示,CNO有效诱导转导d1 - msn的神经元活动增加(图4M-4P)。在行为测试中,分别在接受hM3Dq或rM3Ds效应物的猴子中,向尾状核背内侧输注CNO或全身输注CNO,可引起对立性旋转的急剧增加(图4Q-4T;视频S1和S2)。经CNO处理后,研究人员还观察到动物在观察笼顶部隔间的停留时间明显减少,而对角旋转速度明显增加(图4U-4X、S4E和S4F)。在剧烈旋转的速度、总移动距离或静止时间方面没有发现显著差异,并且CNO没有引起未注射猴子的显著行为改变。总之,这些结果支持使用研究人员的方法来精确分离和激活灵长类动物的直接通路投射神经元。许多潜在的治疗干预措施在最初在啮齿动物模型中证明有效后,在临床试验中失败了。因此,研究人员试图在灵长类动物PD模型中评估研究人员的方法的临床潜力。研究人员首先测试了不同的方法来建立帕金森病NHP模型,并选择在SNc中局部注射1-甲基-4-苯基吡啶(MPP+)来真实准确地诱导猕猴的稳健帕金森病。为避免出现影响SNr D1-MSN轴突治疗性AAV感染的并发症,考虑到MPP+注射到邻近SNc,研究人员修改了检测方案,在输注黑毒素之前逆行注射AAV。然后,研究人员用啮齿动物PD模型证实,相反的测试顺序导致帕金森症状的明显缓解。接下来,研究人员将AAV8R12逆行立体定向注射到成年食蟹猕猴的9个信噪比位点。然后将MPP+单侧注射到SNc中,通过TH免疫组化证实SNc中多巴胺神经元及其中央CPu纤维的丢失。为了激活猕猴大脑中的DREADD,研究人员使用了去氯氯氮平(DCZ),这是一种有效的rM3Ds脑穿透激动剂,与CNO相比,它的脱靶结合减少。麻醉动物的体内电生理记录显示,DCZ或CNO,而非生理盐水,可诱导MPP+损伤猕猴的神经元活动增加。注射MPP+的猴子表现出典型的pd样症状,包括运动迟缓、震颤、僵硬和姿势异常。通过全身DCZ治疗而不是生理盐水治疗,研究人员观察到所有被试猴子的典型帕金森症状逆转(图6I-6S和S6E-S6H)。首先,研究人员在观察笼中观察到自发运动的增加,活动水平接近MPP+注射前的水平。其次,DCZ治疗后震颤明显减轻或消除。第三,研究人员通过d1 - msn的化学激活观察到运动技能的显著恢复。此外,DCZ的有效剂量(0.3 mg/kg)并没有改变幼稚猴子的运动相关行为。重要的是,在连续8个月的DCZ治疗期间,帕金森症状的缓解是一致的。此外,动物无运动障碍,治疗期间常见肝肾相关因子的血液水平保持稳定。总之,这些数据有力地支持了研究人员逆转帕金森灵长类动物核心疾病表型的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接下来,研究人员比较了此方法与左旋多巴的疗效,左旋多巴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治疗方法。虽然研究人员观察到两种方法对帕金森症状的逆转相似,但在给药初期,dcz介导的靶向回路激活显示症状的逆转比左旋多巴更快。在药物达到稳态疗效后,DCZ延长了每次给药后的疗效窗口期,至少在给药后24小时内缓解症状,远远长于临床观察到的左旋多巴的治疗窗口期。研究人员在药物输注24小时后采集脑脊液样本,未发现可检测到的DCZ水平,提示神经网络动力学发生变化或残留的DREADD配体有显著影响。此外,研究人员的方法没有引起运动障碍样行为,这在长期服用左旋多巴后很明显。至关重要的是,长期(4个月)服用左旋多巴并不影响DCZ的疗效或运动障碍的消失。总之,这些结果显示了研究人员的方法在NHP PD模型中的有效性,并支持其治疗人类PD的可行性。图4 D1-MSNs的化学发生激活驱动了猕猴强健的运动行为DISCUSSION•✦研究结论✦•总的来说,我们开发的精确基因治疗方法有可能改变PD治疗的前景,并为其他脑部疾病的靶向、基于神经回路的治疗策略的发展提供启示。参考文献[1] Chen, Y., et al., Circuit-specific gene therapy reverses core symptoms in a primate Parkinson's disease model. Cell, 2023. 186(24): p. 5394-5410.e18.END文案 | 李贺轩排版 | 李贺轩审核 | 李贺轩发布|姜笑南世界生命科学大会RECRUIT关注我们,获取生命科学学界前沿|促进更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业界前沿|促进更快的产品创新与应用政策前沿|促进更好的治理实践与发展
2024-07-26
Cell丨“神药”地塞米松,如何挽救重症新冠患者生存率?
Cell丨“神药”地塞米松,如何挽救重症新冠患者生存率?
INTRODUCTION•✦研究介绍✦•研究背景Background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S)是糖皮质激素(GC)的一种,具有抗炎、抗内毒素、抑制免疫、抗休克及增强应激反应等药理作用。于1957年首次合成,并列名于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之中,为基础公卫体系必备药物之一。2020年6月,COVID-19 治疗随机评估 (RECOVERY) 平台试验的初步数据表明,地塞米松可挽救 COVID-19 重症患者生命,可将需要机械通气的重症 COVID-19 患者的 28 天死亡相对风险降低约 30%,对于仅吸氧的患者,可将其死亡率降低约20%。1尽管地塞米松的临床有效性已得到证实,但仍有大量患者的病情发展为危重并最终死于 COVID-19,这些患者对地塞米松的治疗反应显然无效或几乎无效。总体而言,地塞米松在重症 COVID-19 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并且缺少治疗反应或治疗失败的生物标志物,治疗失败的案例无疑强调了寻找地塞米松挽救生命相关的分子标志的重要性。研究意义Significance来自德国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和柏林夏里特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期刊《Cell》发表新的研究成果,“The life-saving benefit of dexamethasone in severe COVID-19 is linked to a reversal of monocyte dysregulation”。研究结果将地塞米松的作用与特异性免疫调节和单核细胞失调的逆转联系起来,并强调了单细胞组学在监测体内免疫调节药物靶向作用和为精准医学方法中的患者分层提供依据方面的潜力。2(图1)图1METHODS•✦研究方法✦•研究亮点1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用于识别地塞米松治疗引起的单核细胞状态的特定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结果的关联。2质谱流式检测(CyTOF):区分和量化血液中的各类免疫细胞,包括它们的数量和比例,以及它们在地塞米松治疗前后的变化。3基因富集分析(GSEA)和基因集变异分析(GSVA):用于分析全血转录组数据,以确定与地塞米松治疗反应相关的基因集,并评估治疗效果。FINDINGS•✦研究发现✦•一、地塞米松治疗引出的免疫调节为了确定地塞米松治疗在 COVID-19 患者中诱导的细胞和分子变化,研究人员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期间感染SARS - CoV - 2 D614G毒株的COVID - 19患者,分为地塞米松治疗组(Dexa)和未治疗的对照组(ctrl.),利用CyTOF、scRNA-seq和多色流式细胞术,对全血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进行高维单细胞分析。地塞米松治疗组中,白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特别是中度疾病患者。这种增加主要是由于B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变化,而在重度疾病患者中则没有观察到差异。此外,单核细胞的比例在中度疾病患者中相对减少。通过使用CyTOF和scRNA-seq技术,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到免疫细胞组成的整体变化,地塞米松治疗引起了转录改变,在单核细胞和B细胞中最为明显,且许多与地塞米松治疗相关的基因上调,同时一些与炎症相关的基因表达下调。(图2)图2二、地塞米松诱导的独特细胞状态研究人员比较了地塞米松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重度和中度COVID-19患者单核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观察到地塞米松治疗抑制了几种促炎基因的表达,并诱导了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的包括已知 GC 反应在内的基因程序,例如 IL1R2、TSC22D3、CD163等。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个特定的单核细胞亚群,表现出最高的糖皮质激素反应基因的富集,这表明地塞米松治疗在单核细胞中引起了特定的分子变化。(图3)图3三、与临床生存率相关的诱导调节鉴于仍有部分患者接受地塞米松治疗后无效,研究人员试图探究哪些机制有助于临床治疗获益。发现地塞米松在大多数中度COVID-19患者中,普遍诱发Dexa反应单核细胞状态,在重度COVID-19患者中不太明显,相比于重症幸存者,重症死亡患者的Dexa反应状态单核细胞的频率显然更低。地塞米松治疗的临床效果或与单核细胞对治疗的反应有关。此外,地塞米松治疗逆转了重症COVID - 19患者单核细胞中先前报道的转录失调,使HLA - DRB1、HLA - DRA等基因的表达恢复,S100A等报警素表达下调。在肺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的分析中也发现,地塞米松治疗后幸存者的BAL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中也存在类似的转录反应。(图4)图4这些数据将药物干预的临床效果与血液和肺部免疫细胞的分子表型联系起来,可以揭示治疗干预的作用机制,并在临床终点之前识别对特定治疗无反应的患者。结果强调了单核细胞反应在严重 COVID-19 病理生理学中的因果相关性。四、与地塞米松疗效相关的CD14+单核细胞为了研究在转录水平上观察到的地塞米松治疗反应的差异是否反映在单核细胞的表观遗传谱上,研究人员选取治疗开始时需要补充氧气但无需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WHO评分为4 - 5分),生成治疗反应者和非反应者的血液样本全基因组DNA甲基化谱。研究人员发现在治疗开始后的早期阶段(中位2天),CD14+单核细胞在促炎程序方面的表观遗传学差异已经显现,且这些差异早于转录变化。以及从单核细胞转录组中获得的与结果相关的特征基因的富集,进一步支持了该基因程序对治疗成功的重要性。(图5)图5五、全血转录组分析以及分层结果鉴于明显的与结果相关的转录变化,研究人员对来自两个独立COVID - 19队列(单中心和多中心)的患者进行全血批量转录组分析,以验证地塞米松治疗相关的单核细胞转录特征是否能在全血转录组中体现,并用于分层患者结果。在平均治疗后4天(单中心队列)和2天(多中心队列)采集的全血转录组中,基于单核细胞转录组的特征基因标志能够富集,并且可以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和结果对患者进行分层。治疗后4天采集的样本中可以检测到单核细胞转录组的临床结果相关基因特征富集;在独立队列中,治疗后2天采集的样本中只能检测到基于下调基因的特征基因的富集,说明地塞米松治疗效果在治疗开始后2至4天之间开始在全血转录组中显现。(图6)图6这表明,单细胞测序技术能够揭示药物治疗的体内效应,并且这些分析中获得的基因特征可以应用于更大的临床队列,以在治疗开始后的早期时间点对患者进行分层。DISCUSSION•✦研究讨论✦•研究局限性1研究基于两个观察性队列:并非专门设计用于研究地塞米松治疗效果,且受限于早期疫情阶段,免疫和病毒学特征可能随时间变化。2由于伦理原因:在重症COVID - 19患者中扣留地塞米松是不道德的,难以生成新的数据来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小结Summary这项研究为地塞米松治疗对 COVID-19 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提供了单细胞水平的解析分子表型信息,这些信息可用于未来关于地塞米松治疗重新评估的临床决策。结合基于转录组的反向药物靶点预测方法和随机对照试验,该方法可以为未来新发传染病的更快药物再利用解决方案奠定基础,甚至可能成为开发其他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精准医学的蓝图。参考文献[1] Horby, Peter., Lim, Wei Shen., Emberson, Jonathan R., Mafham, Marion.,  & Bell, Jennifer L.. (2020). Dexamethasone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vid-19.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4(8), 693-704.[2] Knoll, Rainer., Helbig, Elisa T., Dahm, Kilian., Bolaji, Olufemi.,  & Hamm, Frederik.. (2024). The life-saving benefit of dexamethasone in severe COVID-19 is linked to a reversal of monocyte dysregulation. Cell.PROFILEAnna C. Aschenbrenner波恩大学、德国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DZNE)预防、衰老和系统免疫学组组长研究小组使用最新的免疫学、功能基因组学方法和计算机辅助分析高维数据集的方法,借助统计和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研究。研究重点是免疫系统的老化过程;感染是免疫系统过早老化的诱因;以及改善免疫系统,防止衰老过程。END文案 | 姜笑南排版 | 姜笑南审核 | 姜笑南发布|姜笑南世界生命科学大会RECRUIT关注我们,获取生命科学学界前沿|促进更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业界前沿|促进更快的产品创新与应用政策前沿|促进更好的治理实践与发展
2024-07-24